校刊《香樟树》学一点辩证的读书观(之三)-学生园地-东台创新学校 | 东台创新高级中学-(全国百强民办学校) 


校刊《香樟树》学一点辩证的读书观(之三)

发布时间:2015-12-11

浏览次数:3443

来源:本站

校刊《香樟树》学一点辩证的读书观(之三)

 

★ 少逸

辩证读书观之七:信与疑。  

读书贵有疑。有疑则能去妄。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。数学家华罗庚在休息之余爱读唐诗,他还常提出疑问。唐朝诗人卢纶有一首《塞下曲》:“月黑雁飞高,单于夜遁逃。欲将轻骑逐,大雪满弓刀。”他觉得纳闷:群雁在北方下大雪时早已南归了,即使偶有飞雁,月黑又如何看得清呢?于是做五言诗质疑:“北方大雪时,雁群早南归。月黑天高处,怎得见雁飞!”过了不久,有一些人提出反质疑:唐朝许多边塞诗人都写过大雪天有飞雁的诗句。如高适的“千里黄云白日曛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”少颀的“野云万里无城廓,雨雪纷纷连大漠。大雁哀鸣夜夜飞,胡儿眼泪双双落。”这样的反质疑有根据,也使人信服。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,又要有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,通过思考发现疑点,进而通过探索,分析,研究,解决这些疑点,这就是“质疑读书法”。它的最基本要求是,开动脑筋,善于提问,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。  

提倡读书质疑,就是要做到有疑而入,无疑而出,所以质疑的过程不仅是提问题的过程,也是解问题的过程。清除读书疑惑,有的是经过反复思考,洞察书中奥秘,“明己之未达”的;也有经过反复校勘,多方查对,剔除瑕疵,纠正错误的。借鉴“学则需疑”的治学方法,旨在挣脱别人的思想羁绊,勇于除旧布新,开拓前进。谁善于质疑,谁就能够掌握读书的主动权。  

辩证读书观之八:学与问。  

所谓学问,顾名思义,就是既学又问。如果不学不问,就难以成其学问。《易经》云:“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。”清代文学家郑燮有一段话对这个问题说得更透彻些:“学问二字,须要拆开看。学是学,问是问。今人有学而无问,虽读书万卷,只是一条钝汉尔……读书好问,一问不得,不妨再三问,问一个不得,不妨问数十人,要使疑窦释然,精理进露。”。  

凡学必有问。清代大学者刘开说得好:“君子之学必好问。学与问,相辅而行者也,非学无以致疑,非问无以广识。”知识浩如烟海,学习没有止境,要想真正学到知识,除了刻苦之外,还应该有孔子提倡的“切问”“每事问”的精神。人非生而知之,学习书本一定会发现问题,产生疑问;社会的大课堂中更是问号叠出,不解重重。这就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向工具书、老师、同学及其他有专长的人请教,寻根追底,通过“问”搬掉块块“绊脚石”。  

读书只有读出疑问,才能将学习引向深入,搞懂书中阐释的道理,进而读透空白,悟出做事的思路和思考的方法。此谓之“善读”。   

辩证读书观之九:死与活。  

郭沫若说:“人是活的,书是死的。活人读死书,可以把书读活。死书读活人,可以把人读死。”读书,就是人要将死书读活,读者与活书做朋友,交流对话,从中了解作者所描写、记载的事件和意义,体验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……进而使自己增长智慧、知识,增添快乐和力量,收“开卷有益”之效。   

阅读是极具个性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。作者和读者均是独特的“这一个”,作者通过书面发出交流信号,读者接收了信号后,经过思考、领悟,其所得可能吻合或基本吻合作者原意,也可能不吻合或基本不吻合作者的原意,有所增补,甚或读者会有超出作者所预想的发现和联想。读者寻找作者的空间自由度是很大的。有修养、有经验的读书人,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,比一般读者会有更多的收获。文学作品许多人爱读,优秀的文学作品,比之学术等著作留给读者阅读的想象、联想、创造的空间更大。  

读书本是花时间、伤脑子的苦事,而从书中获取的多方面充实感,则是苦事成乐事的根由。培根说:“阅读使人充实”。只有会读书的人,将书读活的人,才能尽情享受这无穷无尽的读书之乐。





苏ICP备11081810号 © 1999—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雏阳投资·创新教育集团 校园欺凌举报电话:0515-85235953
校址:(上海总部)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8633弄15幢   |  (东台校区)小学、初中:江苏省东台市金海西路99号 高中:江苏省东台市万泉路199号   |  (昆山校区)江苏省苏州昆山市新开河路2号   | (上海校区)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大街100号

www.4355.com www.4355.com